花生作为人类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蛋白质来源,在保障全球食物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和维持欠发达地区膳食营养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开展花生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与交流,对于深刻揭示花生生长发育的奥秘,更加有效地开展花生遗传改良进而推动全球花生产业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中国是世界第一花生生产大国,河南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省份,近年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2%,总产40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的27%。河南省农科院是我国开展花生研究较早的单位之一,在近60年的花生研究中,先后开展了花生种质资源的搜集与鉴定、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栽培、远缘杂交与野生种质利用、分子标记与基因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截至目前,已育成高产、早熟、优质、抗病等不同特点的花生新品种31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星火)二等奖5项。第六届国际花生基因组与生物技术大会在生产和技术研发优势比较突出河南省召开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河南省乃至我国的花生科研与生产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推动国际花生基因组与生物技术研究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全球花生基因组与生物技术研究水平都将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次会议收到论文摘要112份,内容涉及等位基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遗传性状定位和基因挖掘、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作物改良等领域。先后有40人次进行了大会报告,展示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玛氏集团农业技术总监、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高级研究员Howard Shapiro、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Scott Jackson、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Tom Stalker、国际半干旱作物研究所(印度)豆类项目首席科学家Rajeev Varshney、华大基因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心、巴西巴西利亚大学教授David Bertioli等分别就国际花生基因组研究2012—2016年计划、花生基因组数据分析、花生野生种及其基因组研究、花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现状等专题进行了报告。会议还安排了为期半天的自由讨论,与会者就花生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领域的相关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为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会议还首次报告了2012年启动的国际花生基因组测序进展。
与会代表于20日参观了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观看了基地总体规划片,实地考察了河南省农科院花生试验田和花生科研设施区,与会代表对该基地的设计理念、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及试验设施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