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期化学保护”的防治措施即在小麦抽穗70%到齐穗喷洒杀虫剂防治小麦吸浆虫,其特点是以小麦生育期为标志进行防治,而不是以吸浆虫发育期。它是面向“统防统治”需求的一项技术措施,在本世纪初由郭予元院士团队提出的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华北吸浆虫发生区一些生产部门认为小麦扬花期与吸浆虫羽化期吻合造成小麦的受害,在防治策略上采取“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蛹期防治为主”的指导方针。由于蛹期的撒毒土防治费工、费时、费力,蛹期防治面积逐年减少,成虫出土盛期预测的困难,防治效果难以保证,造成田间虫源积累、虫情出现反复。2013年我国仍发生有3600万亩。
因此,研究小麦抽穗期是否是小麦吸浆虫侵害的敏感期、阐明成虫发生期与抽穗期的同步性与小麦受害程度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小麦吸浆虫的科学防控。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地下虫害团队(依托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在2012年用套袋的方法进行了小麦穗期套袋的方法进行小麦受害的敏感期试验,结果表明,在孕穗期套袋可以避免受害;在抽穗1/4、1/2、3/4和抽齐穗分别套袋,比扬花期套袋显著减轻;杨花以后套袋受害极重,已不能减轻小麦受害。这个试验证实小麦整个抽穗期是小麦吸浆虫侵害的敏感期。
2012-2013年在小麦品种抗性鉴定谱中连续2年调查超过200份感虫品种的抽穗时间和受害程度,以及相对应的小麦吸浆虫成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结果表明,品种抽穗期与小麦吸浆虫成虫活动期的同步性越高,产量损失率越高,受害越重,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小麦抽穗期吸浆虫成虫发生量与小麦产量损失率极显著相关。此外本论文也是本领域首次将捕食者和猎物生态位重叠模型用于小麦抽穗与吸浆虫成虫同步性的定量研究。
这个研究结论表明,成虫发生期与抽穗期同步或吻合导致小麦受害而不是扬花期,所以在缺乏抗虫品种的情况下采取抽穗期化学保护的方法是科学的。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在河南、陕西吸浆虫发生区开展的“穗期化学保护”防治示范实践证明,该措施简便有效且深受群众欢迎。
该研究结果以《小麦抽穗期与麦红吸浆虫成虫发生期的同步性及其受害程度》为题在生态学报2014在线发表(DOI号0.5846/stxb201308112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