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中心>最新信息
最新信息
藏粮于地 地肥粮丰 助农增收 河南省土壤质量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研成果喜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如何进一步落实责任、扛稳重担?“藏粮于地,地肥粮丰。”这是近日黄绍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的响亮回答。

     作为河南省土壤质量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研究站”)站长、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黄绍敏带领团队成员通过长期对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监测、对作物品种和施肥模式的观测比较,发现了土壤质量演变规律,提高了土壤质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

     黄绍敏认为,实施藏粮于地,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改造中低产田,扩大可耕地面积,守住耕地数量红线。二是采取不同培肥模式,培育土壤地力。三是研究土壤与作物、种子与耕地的科学适配,通过合理轮作、保护性耕作等农艺措施,提高土壤产能和持续生产力,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黄绍敏告诉记者,土壤质量提升分为三种阶段:第一阶段是土壤改良,其核心是快速提升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水肥气热功能,主要通过平整土地、多施用化肥和有机肥、秸秆还田、多耕作轮作来实现。第二阶段是土壤培肥,其核心是增加土壤养分、优化土壤结构,通过增加土壤肥力和缓冲能力来提高土地产出率,主要通过科学施肥、深耕旋耕轮流使用来实现。第三阶段是土壤健康,核心是培育土壤肥沃、结构合理、微生物群落丰富、病虫害残留较少的高标准农田。

     “十三五”期间,通过生态转型、粮丰工程、节肥减药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实施,研究站探明了土壤有机质演变的三个阶段规律,即快速提升、缓慢提升和高位维持三个阶段。研究发现,近20年来,河南省土壤有机质以每年每公斤0.25克的速度提升,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效率在8%~10%,秸秆含碳量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效率为3%~5%,由此研究站集成了中低产潮土快速提升地力技术、高产田稳产保育增效技术等。

     谈到“十四五”期间的研究方向,黄绍敏介绍,在土壤观测试验中,其团队将继续发挥野外试验站的优势,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粮食核心区示范县资源共享,在科研项目、培肥技术、试验样地、仪器设备、监测数据、肥料产品评价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解决土壤质量问题。研究站将继续围绕健康土壤指标的演变规律和特征,积极构建健康土壤的评价标准,为河南省高标准粮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另外,研究站将围绕氮高效利用技术,筛选出在氮利用率提高、氨挥发减少、氮淋溶降低的肥料产品,研发适宜河南粮食主产区的养分高效施肥技术,促进河南种植业化肥减量增效,扛稳保障粮食安全重任,为粮食高产稳产提供科技支撑、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田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