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实用技术
实用技术
2022年麦播技术的指导意见

    “秋分”将至,小麦播种工作即将展开。为高标准、高质量种足种好小麦,夯实明年粮食丰产丰收基础,我厅组织省小麦生产指导组、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根据今年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研究制定了2022年麦播技术指导意见,请各地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一、准确把握今年麦播形势

  今年我省夏粮生产克服罕见秋汛、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疫情多点散发等多重困难挑战,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实现转化良好、丰产丰收,总产达到762.61亿斤,单产达到447.25公斤/亩,均创历史新高。秋粮长势与往年总体相当,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从今年麦播有利条件看,一是政策支撑持续加力。今年国家继续实施包括粮食生产支持、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9个方面34条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持续保护农民种植收益。二是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我省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尤其是水毁农田更高标准重建,小麦生产的硬件设施条件和抗逆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是科技水平稳步增强。优良品种加快培育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高产优质高效集成栽培技术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并创造了小麦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的高产纪录,高产创建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四是农户种粮积极性提高。今年我省小麦量价齐涨,普通小麦每斤地头收购价多在1.5元以上,优质专用小麦突破1.6元,均较上年提高0.3元以上,据各地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反馈,今年小麦亩增收200元以上,农民种麦积极性较高。五是农资农机准备充足。今年我省小麦种子供应数量充足,且籽粒饱满度、发芽率和活力等整体质量水平较高,秋播种子供需总体宽松、供种质量有保证;农药、化肥供需总体稳定,能够满足生产需要;“三秋”期间预计投入各类农业机械430万台(套)以上,可以确保收秋、腾茬、整地、播种需要。但同时今年麦播还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近年来我省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赤霉病、锈病、土传花叶病等呈加重发生趋势,多花黑麦草等麦田恶性杂草在一些地区扩散蔓延较快,对小麦安全高效生产构成潜在威胁。二是9月份以来,全省基本无有效降雨,10月份降水总体偏少,可能给小麦适期适墒播种带来不利影响。

  小麦是我省第一大优势作物,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4强和全省粮食总产的近3/5,种足种好今年小麦,不仅关系全省1亿人口吃饭问题和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更是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政治责任所在。因此,各地要充分认识抓好小麦秋播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科学谋划、及早安排、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为实现明年稳粮增收目标奠定基础。

  二、精准落实高质量整地播种关键技术措施

  今年我省小麦秋播要在确保面积稳定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精细整地、科学选种、合理施肥、种子包衣、“四适”播种等5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全面提高整地播种质量,确保苗全、苗齐、苗匀,为培育冬前壮苗夯实基础。

  (一)精细整地。农谚“小麦要丰产,七分在于种,三分在于管”。提高整地质量是打好播种基础、培育冬前壮苗、提高抗灾能力、争取田间管理主动权、实现高产高效的一项事关小麦生产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据跟踪调查,近年来我省创造高产典型地块的成功经验和采用的共性技术就是突出抓好深耕(松)耙压整地、秸秆粉碎均匀还田、播后适墒镇压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规范化整地技术。各地要以“深(耕深25厘米以上)、细(表层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平(土地平整)、实(上虚下实)”为标准,突出抓好深耕、镇压技术落实,全面提高整地质量,打好麦播基础。一是对秸秆还田地块,要努力做到“切碎、撒匀、深埋、压实”;二是进一步扩大机械深耕面积,对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要进行深耕一次,耕深达到25厘米以上,耕后及时耙实耙平;对旋耕整地麦田,要求至少旋耕两遍,旋耕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并做到前茬秸秆切碎撒匀、草土混匀、镇压耙实;三是各类麦田都要做到播前镇压耙实、踏实土壤。

  (二)科学选种。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生产条件、产业发展、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做到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品种布局合理。北部麦区重点发展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早中茬选用丰产潜力大、抗(耐)冬春季冻害能力强、抗倒伏性好的半冬性品种,晚茬选用弱春性品种;中南部麦区重点发展优质中强筋和中筋小麦,早中茬选用抗寒、抗倒能力强,稳产性好的半冬性高产品种,晚茬选用弱春性品种;东部麦区选用春季发育稳健、抗寒、抗倒的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选用弱春性品种;南部麦区主要选用耐湿、耐渍、抗倒、赤霉病轻及熟期较早的品种;豫西旱作麦区主要选用节水耐旱性强、抗逆稳产性好的品种。

  (三)科学施肥。积极推进有机与无机、大量与中微量元素、底施与追施的合理调配,在稳产增效的前提下减少化肥用量。基施化肥依据目标产量和土壤肥力水平合理施用。一般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4~16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拔节期追施比例以6:4为宜;亩产50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2~14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5~7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起身拔节期追施比例以7:3为宜。种植强筋、中强筋品种麦田稳氮增钾补硫,氮肥底追比以5:5为宜;种植弱筋品种麦田控氮增磷增钾,氮肥底追比以7:3为宜;旱地麦田一次施足底肥,春季视苗情趁墒追肥。

  (五)“四适”播种。规范化播种是奠定壮苗基础、构建高质量群体起点、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实现丰产高效的重要措施,要力争做到适期、适量、适墒、适深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去年我省秋涝晚播麦田通过狠抓“四补”增产技术、促弱转壮田管技术和后期“一喷三防”技术落实,加之天气条件总体有利,今年取得了较好收成。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在一般年份小麦盲目过晚推迟播期存在较大减产风险。各地要依据主推品种特性、播前土壤墒情和气象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播期。一般半冬性品种适期播种的日平均气温为14—16℃,保证冬前有效积温达550—600℃,冬前形成主茎6叶1心、单株分蘖3~5个、次生根5~8条的壮苗。豫北麦区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5日~15日,弱春性品种10月13日~20日;豫中、豫东麦区半冬性品种为10月10日~20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5日;豫南麦区半冬性品种为10月15日~2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20日至10月底。对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应在适播期内适当晚播。

  二是适量播种。一般高产田每亩基本苗为15~20万;中产田为20~25万。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每推迟2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每亩基本苗最多不宜超过30万。各类麦田都要注意提高播种均匀度,杜绝堌蹲苗和缺苗断垄现象。

  三是适墒播种。足墒播种是实现一播全苗,增加抗旱抗冻能力、实现壮苗安全越冬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小麦适播期下限范围内,应按照“宁可适当晚播几天,也不能种歉墒麦”的原则,确保做到足墒播种,一播全苗。若麦播墒情不足,要提前造墒;如遇连阴雨天气田间积水,要及时排水晾晒;豫西旱地可趁墒播种。

  四是适深播种。在高质量整地前提下,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宽幅匀播、宽窄行播种、缩距匀播等播种方式;旱作区示范推广免耕沟播;稻茬麦区推广灭茬免耕带旋播种。播种深度3~5厘米,并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三、扎实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今年麦播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指导服务,确保种麦工作顺利进行。

  一要强化生产指导。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分析生产形势,及时会商制定本地高质量麦播技术方案。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组织当地农技人员会同各级小麦专家,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及时发现、准确研判、切实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狠抓麦播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确保技术人员到户、技术措施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

  二要强化示范带动。各地要统筹项目资源,建好各类试验示范田,集成推广绿色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等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指导麦播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辐射带动农民群众科学种足种好小麦。

  三要强化宣传培训。各地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创新技术服务模式,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电视广播专家讲座、12316专家咨询热线和发放明白纸、技术手册、挂图等有效形式,并通过手机APP、公众号、微视频、远程会议等新媒体、新手段,积极开展线上培训,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传普及麦播关键技术,指导麦播与疫情防控两不误,努力提高指导服务效率,确保高质量整地播种技术落实,奠定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