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降至,全省小麦备播工作即将全面展开。农谚:“小麦要高产,七分在于(播)种,三分在于管(理)。”“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都说明了规范化、高质量整地播种对实现明年小麦丰产高效的极端重要性。
河南是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小麦播种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种足种好今年的小麦,确保明年夏粮丰收,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意义极其重大。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今年河南全省小麦播种是在秋季,多地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洪涝灾害,导致部分地区秋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麦田整地播种难度和气候不确定因素增加;上年度切实小麦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商品小麦质量近年来最好的高基数、高起点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各地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科学分析今年小麦播种形势,准确研判麦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因地制宜科学制定麦播技术方案,及早安排部署,精心组织落实,科学指导农民高标准、高质量种足种好小麦,确保麦播面积稳定和关键增产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依据秋季气候和秋作物生长特点,今年我省小麦整地播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一、科学选用品种、优化品质结构。品种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内因和一切技术措施的核心载体。各地要依据当地生产条件、气候特点和近年来各小麦品种试验示范和大田生产的综合表现,进一步搞好品种区域布局,优化品质结构,指导农民科学选用品种,真正做到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品种合理。豫北地区重点选用丰产稳产性好、抗寒抗倒能力强的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豫中、豫中东和豫中南地区重点选用稳产抗逆性好、春季发育稳健、抗倒春寒和抗倒伏能力强的优质中强筋和中筋小麦品种;豫南沿淮稻茬麦区重点选用耐湿耐渍、综合抗(耐、避)病性强(尤其是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及早熟性好的小麦品种;豫西旱作麦区主要选用节水耐旱性强、抗逆稳产性好的小麦品种。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我省通过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小麦新品种数量多,农民选择品种余地加大,但准确选用品种难度增加,各地一定要为农民科学选择、合理选用品种搞好技术服务,指导农民真正用上种性纯正、质量达标、丰产性突出、综合抗性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二、重点抓好深耕耙压,切实提高整地质量。高质量、规范化整地播种是关系到小麦丰产高效生产的全局性、基础性重要环节。各地秋作物成熟收获后要抓紧及时腾茬整地,并切实抓好以深耕(松)旋耕耙压、秸秆高质量还田和机械化镇压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规范化整地作业技术落实,全面提高整地质量,切实打好麦播基础。对秸秆还田地块,必须耙耱压实,并在播后进行镇压;对于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应进行一次深耕,深度在25厘米以上,耕后及时耙实耙平,可使种土密接,出苗整齐均匀,减少病虫基数,培育壮苗,也为下一步小麦安全越冬奠定基础。应特别注意的是,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秋收麦播期间我省还有几次全省性明显降雨,各地要充分利用降雨间歇期抓紧收秋腾茬整地,以免延误播期。对于前期积水且当前土壤水分仍处于饱和状态的田块,切忌过早翻耕整地;对于临近麦播期表层土壤仍偏湿的田块,注意避免使用重型机械作业碾压;若超过适宜播期下限仍无法进行整地作业的田块,可铁茬抢时播种,并注意适当增加播量,切忌播种过深。
三、抓好科学配方施肥,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各地应重点推广增施有机肥,积极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持续培肥地力,提倡有机与无机、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底肥与追肥合理配施,努力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基施化肥依据目标产量和地力水平合理施用。中高产麦田一般每亩施纯氮12~15 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5~8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拔节期追施比例以6:4或7:3为宜;旱地麦田底肥一次施足,春季视苗情趁墒追肥。各地都要注意避免偏施氮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生物肥,连年秸秆全量还田,麦田可适当减少钾肥用量;硫、锌、硼、锰等 元素缺乏的田块,应依据“缺啥补啥”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对于今年秋季因洪涝灾害造成的表土流失或淤积的田块,以及前期降雨多、积水时间长导致肥料淋溶多的田块,要特别注意做好测土化验分析,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同时,鉴于我省农田土壤酸化呈不断加重趋势,这些地区应指导农民及时调整肥料品种结构,注重选用偏碱性肥料或碱性土壤调理剂,以调节土壤pH值,保证养分有效供给。
四、适期、适量、适墒、适深播种,切实提高播种质量。今年秋季全省降水较多、气温偏低、光照不足,部分地区秋作物因生育期推迟而导致成熟收获期偏晚,影响适时腾茬整地播种。据气象部门预报,在秋收麦播期间全省可能还有几次明显降雨过程,若与前期降雨多、土壤水分饱和、地下水位升高的地区重合叠加,将进一步增加小麦适期高质量整地播种难度。因此,各地要依据所选品种特性、土壤墒情和气象条件,合理地确定当地小麦适宜播期,并注意做到在适期范围内半冬性品种靠上限、弱春性品种沿下限播种。对于整地质量高、播期和土壤墒情适宜的麦田,一定要指导农民适当降低播量。高产麦田一般每亩播量为7.5~10公斤,中产麦田每亩播量为10~12.5公斤,超过适期范围播种的麦田可适当增加播量,但每亩最多不能超过15公斤。对于晚播麦田要特别注意避免粗耕烂种,一定要在改种晚播早熟弱春性品种和适当增加播量的同时,努力做到精细整地,切实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实现以好补晚。有水浇条件的地区应大力推广以优化行株距配置为核心的宽幅缩距匀播、宽窄行播种等播种方式,丘陵旱作麦区积极示范推广免耕沟播,豫南稻茬麦区大力推广机械条播,确保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 致,不漏播、不重播,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因洪涝灾害造成秋作物绝收的田块,或近期因南方锈病、青枯病发生较重,玉米提前成熟收获的田块,要特别注意防止过早播种,导致冬前旺长,为小麦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五、抓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实现绿色安全病虫害防控。麦播期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多种病虫害最经济、最有效、最有利的时机,也是确保小麦安全生产、提质增效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省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黑穗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害,部分地区地下害虫呈加重趋势,各地要依据当地小麦播种和苗期病虫情况,合理选用抗(耐、避)病品种、实施农业防控措施,特别是在避免过量单施氮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准对路农药,全面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力争实现麦播种子处理全覆盖,坚决杜绝“白籽”下地。对于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田块,还要做好麦播前土壤处理;对于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合理制定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拌种配方,以提高防治质量,实现“一拌多效”和农药减量控害。进行药剂包衣拌种和土壤处理时,必须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进行操作或在植保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防止药害和人畜安全事故发生。